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在港举行 纵论中国的世界级湾区
发布时间:2017/6/22
南中国,珠三角,一个未来将与纽约、伦敦、东京为中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比肩的国际一流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正横空出世。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这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6月20日,2017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在香港召开。这是首个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主题的高峰论坛。该论坛由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主办,腾讯公司承办,广东省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参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指导。
来自海内外政商学界的400多位来宾齐聚香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朗润资深讲席教授周其仁、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等知名学者,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大疆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汪滔、顺丰控股董事长王卫、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等明星企业家们,聚而论道,共同探讨如何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科技湾区的话题。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是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四大目标之首。当前,珠海正发挥创新的核心引领作用,培育引进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领军人才,建成一批国际化创新平台,营造更具活力的创新创业环境,努力形成珠江西岸区域创新中心、粤港澳创新合作重要先行地、国际高端人才集聚区。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发出的这些声音,亦为珠海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建议。
科技湾区:
科技创新驱动型湾区呼之欲出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提交了《关于发挥协同创新优势打造粤港澳世界级科技湾区的建议》,希望建立粤港澳科技湾区常态化合作机制,共同制定粤港澳三地科技创新政策。
作为此次活动的承办方,腾讯成长于粤港澳大湾区,1998年在深圳成立,2004年在香港上市,如今成为香港的科技龙头股。马化腾昨日说,今年政府报告首次提及“粤港澳大湾区”,更让我们感觉到在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以及港珠澳大桥即将开通之际,粤港澳大湾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
“我感觉粤港澳大湾区抓了‘几副好牌’,这几副好牌恰恰反应了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即软件、硬件、服务三位一体,缺一不可。这三者恰恰是粤港澳湾区的优势。如果能把这三方面的优势整合起来,未来大有可为。” 他说。
跟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的共建粤港澳世界级科技湾区相呼应,马化腾昨日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首先要更重视发展科技。让大湾区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窗口以及海外企业“引进来”的桥梁;大湾区要有鼓励创新的氛围,培养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生态,要“搬大树,引凤凰”,吸引更多的科企与高校进行合作,让人才有用武之地。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在论坛上首次发布了《创新驱动与都市转型:打造中国的世界级湾区》报告。樊纲表示,粤港澳地区天然就是面对世界的窗口,具有发展世界级湾区的良好条件。
如今,全球在距海岸100公里的范围内,积聚着全球60%的经济总量、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湾区地带更是世界500强、创新公司、研发资源和专利密集区。樊纲说,粤港澳大湾区涵盖珠三角“9+2”城市,经济总量跻身全球第三大湾区,区内高科技产业集聚,自主创新能力强,是典型的科技创新驱动型湾区。
樊纲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地区面临两大转型:第一个转型,从单一的城市向城市群转型;第二个转型,从原来的金融中心、服务业中心、制造业中心,向科技中心转型。“湾区是高端要素竞争和‘双转型’主战场。”
高瓴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磊则提出,粤港澳大湾区要开辟创新的2.0时代。张磊表示,创新1.0时代本质上是一个简单的商业模式的创新,创新湾区要做创新科技的2.0,就是来自基础科技的创新、基础科学的创新,用创新改变传统产业,和传统产业融合的创新。
要素流动:
湾区创新在“密度”之外还要有“浓度”
湾区经济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在制度设计与要素自由流动方面展现出巨大的吸引力和创造力。粤港澳大湾区将带来大整合、大协作的战略机遇。
昨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朗润资深讲席教授周其仁在论坛演讲中,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可以煲出一锅创新驱动增长的浓汤,以此来承担中国经济发展下一阶段应该承担的使命。他特别阐释了湾区创新的关键要素:“密度”和“浓度”。
周其仁说,粤港澳大湾区在密度上已经领先了。以中国0.6%的土地面积创造了中国13%的GDP。“密度够了,不等于浓度也够,密度只不过是空间摆了这么多东西,他们互相动得怎么样?我觉得这是大湾区建设当中的重点。”
周其仁说,粤港澳大湾区跟已经成为世界级的湾区比,我们的差距不是说我们比较小,而是我们的要素之间,质量还有待提高,还有就是互相之间要更密的互动。
他继续用比喻说明:“创新就像熬一锅好汤,第一步需要优质材料,材料不全在锅里产生,将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作的人一定是在全世界挑,要解决世界级的问题,就要用到世界级的资源;第二步把好材料放到一起,煲的过程要有持续的温度,才能进行充分的交换,让养分进入到汤里。”
樊纲也表示,粤港澳地区天然就是面对世界的窗口,具有发展世界级湾区的良好条件。三地企业可以结合在一起,互联互通,达到各种要素的充分流通。另外,各个城市之间紧密联系,打造升级版的开放试验区,将共同实现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
马化腾建议,粤港澳三地政府建立常态的协调机制,把竞争的心态,转变为一种合作的心态,向海外、全球要人才、要市场。他建议,诸如人才引进方面可联合推出“湾区人才计划”。在优惠政策方面,比如出入境政策方面推行高科技人才的绿卡,让高端人才的流动和跨地域的发展能更加便捷。在个税方面实行补贴,让在港澳的高端人才在大湾区范围内工作、生活都视同于在港澳生活、工作。
王卫表示,所有大湾区企业应该有互通共赢的理念,学校,政府也要有这个理念。“我有个意见:学校和企业可以定期合作项目,政府和企业也可以相互交流,企业之间也要互相交流。”他甚至建议,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可以尝试建立X部门,不仅可以在企业内部进行探索,还可以鼓励到其他企业进行深入交流,这样可以把跨界的优势结合起来,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做出产品和服务,让整个大湾区拥有更好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人才支撑:
打造创新人才的栖息地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际上是人才驱动。一个强大的湾区经济,需要各类人才的支撑。昨日的论坛上,人才问题,也是学界商界关注的焦点。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昨日便以《如何推动三地人才培育及发展,打造创新人才的栖息地》为题演讲。他说,大湾区的长远发展,要做好人才培养,第一要发展高等教育,二要推动教育改革,三要改善人才环境。
马化腾说,大湾区要有鼓励创新的氛围,培养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生态。我相信,未来需要营造更多的创新的氛围,我建议“搬大树,引凤凰”,吸引更多的科企与高校进行合作,让人才有用武之地。
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泽湘表示,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利用灵活的机制,创办私立大学,打造中国的斯坦福大学,辐射“港深莞”地区,让粤港澳湾区成为新的硅谷。
香港中文大学蓝饶富暨蓝凯丽经济学讲座教授刘遵义特别提到,希望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知识型的经济与持续创新的基地。对于大湾区的人才,需要建造一个创新生态的系统,不仅仅需要资金和创业精神,还需要容忍失败。
而在人才支撑上,腾讯也为此率先出招。昨日的论坛上,腾讯宣布开启 “腾讯粤港澳湾区青年计划”,该计划旨在选拔和培养湾区青年领袖,为粤港澳的发展储备英才。
据介绍,“腾讯粤港澳湾区青年计划”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针对粤港澳中学生建立“青年营”,于8月7日启动,为期一周,通过科技、运动、文化等项目,促进三地年轻人的理解与交流,增强文化融合。同时,腾讯将持续关注青年营成员的发展,打造“大学生实习平台”,为青年提供在互联网及高科技领域实践的机会,促进创新能力的建立。
珠海声音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 大湾区将带来共存共融的时代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昨日应邀来到论坛现场,与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顺丰控股董事长王卫等一起,就企业如何推动湾区的创新发展进行了讨论。
在开场演讲中,马化腾特意表达了对格力电器的敬意。他盛赞格力是制造业的典范。“它在传统的家电行业已经以它的技术和质量、品质来征服全球市场。我还听说格力的工业机器人也可以自用了,这是非常有潜力的市场。”
董明珠说,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格力已经由一个专业化的空调企业变为一个多元化的企业。“它知道科技对一个企业发展的生命力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所以格力一直不断挑战自己。”董明珠表示,如今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格力仅仅做空调已经不能够主宰,“于是我们有了自己的机器人、数控机床、模具等等,这些都是支撑工业发展的重要工具。”
董明珠说,格力有一个万人的研发队伍,作为一个制造业来讲,这在别人想象当中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愿意做这样的投入,为什么要这样?因为我们要尽可能让科研成果转化成为生产力,对社会作出快速贡献。”
董明珠在现场表示,她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理解,是给广大企业创造了更加好的空间,给企业的人才交流带来了很好的空间。现在变成了大湾区以后,大家可以畅通无阻,对制造业来讲是非常有价值的。“我觉得是共存共融的时代,所以我觉得大湾区的前景非常美好。”
现场花絮
顺丰控股董事长王卫: 我的低调牌坊 没有了
顺丰是中国快递行业的巨头,掌管这个快递王国的王卫却一直保持低调,堪称中国最神秘的董事长。昨日,在马化腾的盛情要求下,王卫出席了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成为媒体长枪短炮的聚焦点。在会上,王卫开玩笑说:“这下我的低调牌坊真的没有了。”
“要特别感谢顺丰的王卫,大家知道他是一个极其低调的人,我是花了很大精力才把他请来的,因为他一直都比较低调。”一开场,马化腾就重磅剧透:“对于顺丰来说,超过20年的发展过程,完全见证了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成长历程,我说你是典型代表,不来不行。”
虽然是第一次出席大型论坛,但面对媒体的王卫从容不迫,游刃有余,让大家吃了一惊。自我解嘲,言语幽默,引来观众阵阵笑声。“没有马主席盛情邀请,我恐怕也很难想参加今天这么高调的活动。今天那么多媒体,我的低调牌坊真正就没有了。”他笑着说。
“企业的‘一念’很重要,保守和开放,会产生巨大的差别。”谈及企业的创新,王卫自有一番感悟。“举个例子,11年前,当时我理解腾讯就是一个QQ,我认为这个东西没有什么。10年、11年下来,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呢?其实这10年我一路在马总身上寻找答案,我近期才寻找出来这个答案,一念之差。”
“就像我周六日喜欢一个人在山里骑车,马总喜欢和二三十人一起爬山一样,时间久了圈子自然不同了。”王卫打趣着说,自己这一念是在于打造自己内部的一个生态的环境,专注自己做自己的产品。而马化腾除了打造自己的内部环境以外,还打造外部的整个生态环境,“这种更开放的模式,包括不同的合作伙伴,赢得更多的机会。”
“我想告诉大家,念头的区别很重要,念头的开放与保守,会产生很大的差别,如果今天我们做老板的还是固步自封,自己认为自己很了不得,然后不跟人家合作,不跟人家互相交流,我认为未来的时代,这个企业肯定是被边缘化。”王卫说,大湾区是互赢、互通、互联,不同角色之间进行分工,赢家是整个大湾区里面的所有参与者。
现场原音
澳门旅游学院院长黄竹君:
我们都在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它确实是打开了澳门人的眼界,打开了澳门人的思想。在回归祖国之前,澳门还是比较封闭的地区,我们总是从澳门本身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但是在回归之后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特别是在粤港澳大湾区,我们看到了自己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未来会有很多的机遇。
腾讯首席探索官兼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网大为:
粤港澳大湾区主要的特点是有很好的生产制造能力,这跟硅谷不一样。很多硅谷那边的公司现在还在用中国东莞的生产资源。下一个时代可能是AI时代或者机器人时代,软件和硬件结合的时代,这是给粤港澳大湾区特别好的机会,我们需要把它把握好。
(珠海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