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粤商新闻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再升级!未来将投73亿元建校舍

发布时间:2017/10/31

  珠海市—中山大学新型战略合作项目动工仪式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举行,包括“天琴计划”科研综合楼(一期)在内的多个项目动工建设。根据规划,珠海校区将在“十三五”期间投资73亿元建设约106万平方米的校舍,同时将改造近40万平米的市政配套基础设施。

  这是珠海推进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一大进展。近年来,紧扣创新驱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珠海通过理工优先、学科带动、合作办学等举措,推动高校向注重办学质量和经济社会效益转变,取得积极的成效,加快迈向“收获期”。

  此次与中山大学的新型战略合作,涵盖学科建设、专业优化、人才培养、科研平台等内容,力争将珠海校区建成世界一流的滨海校区。其项目的动工建设,将为珠海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高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持,引领在珠高校转型发展新风向。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再升级!未来将投73亿元建校舍


  最美大学

  “天琴计划”科研综合楼一期两年后投用

  随着十多米高的打桩机打下第一根桩,数十台挖掘机、推土机同时启动作业,27日下午,珠海市—中山大学新型战略合作项目正式动工。

  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中山大学全面启动了“三校区五校园”的规划和建设。其中,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十三五”期间基本建设共计27个单体项目,包括教学科研楼、人才公寓、食堂等合计总建筑面积约106万平方米,运动场、市政配套设施等项目合计占地面积约3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73亿元。

  本次首批开工项目主要集中在校区滨海区域,包括大气科学学院楼、海洋科学学院楼、四号学院楼群、多学科交叉平台楼、若海餐厅、三号学院楼群以及“天琴计划”科研综合楼(一期)等,项目建设规模约50万平方米,项目预计将于2019年6月竣工并交付使用,而余下项目也将于今年年底和明年上半年陆续分批开工建设。

  记者了解到,中大珠海校区规划总平面布局采取“一轴、一路、一带、四区”的规划结构,突出人文气息,融合自然景观。建筑外观采用红墙、绿瓦、拱廊的设计风格;建筑形状普遍采用“围楼”的设计理念,满足可扩展、可调整、易管理的原则,适应学校事业快速发展的动态调整需要;建筑内部设计充分体现公共性和公众性的特点,注重增大学科交叉和公共交流展示空间,方便师生交流讨论。

  自珠海市与中山大学开展新型战略合作以来,中大珠海校区建设成效显著。经费方面,2017年办学经费将超过20亿元,科研经费有望突破2.5亿元;学科设置上,围绕深海深空深地以及核科学的15个院系和6个平台建设进展迅速,全部实现整建制学院办学,研究生培养规模大幅度增加;新引进一批院士、长江学者、杰青、优青等高层次人才,常驻校区的教师规模明显增加;今后三年将新增超过100万平方米校舍,生均教育资源投入将大幅增长。

  中山大学校长罗俊表示,珠海市—中山大学新型战略合作项目动工仪式,代表着珠海校区新一轮建设全面启动,中山大学将继续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实施,加快珠海校区建设,为珠海市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持。

  高教转型

  推动珠海形成科技领军人才高地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新一轮建设,是珠海加快推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缩影。去年7月,珠海召开全市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对高等教育发展进行部署,研究出台了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随着一系列措施的推进,珠海高校转型发展正取得新的成效。

  今年8月28日,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省政府、珠海市和北京师范大学三方共建北师大珠海校区协议内容,将推进北师大珠海分校平稳转设,升级为“校区”,打造与北师大本部同一水平的南方校区。

  去年,珠海市还与暨南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暨大珠海校区将建设10个整建制学院、10个工程技术研究院,并围绕珠海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形成南中国地区硅谷式“创新型产业集群”。

  按计划,珠海将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服务创新发展为导向,以提升服务能力为核心,通过错位发展、学科带动,加快建设若干所各具特色的创新型应用型大学、一批高水平学科与特色专业,重点加强高水平理工科学院、理工类学科与特色专业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智力支持与科技支撑。

  与中山大学新型战略合作项目的推进,正是系列举措的落地成果。

  有专家认为,此次中大一批海洋、空间特色的学院落地建设,将提升中大珠海校区在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新型研发机构输出、原创科研成果产出、技术创新辐射等方面的能力,在战略上深化高校与城市发展的融合,推动珠海以高校为源头的创新和科技服务。

  以人才培养为例,珠海鼓励高校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适度扩大理工类、应用型专业招生比例,着重培养重点发展产业的理工类、应用型专业人才。

  落地珠海的“天琴计划”,有望为珠海人才引进提供新的平台。“该项目面向全球招聘人才,预期通过5年时间凝聚100人以上的科研队伍,这本身对珠海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就是一个强大推动,有利于推动珠海成为相关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和输出基地。”中山大学天文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淼表示。随着“天琴计划”和南海海洋大科学工程等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的落地实施,珠海有望成为科技领军人才的高地。

  此外,随着“天琴计划”和南海海洋大科学工程等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的落地,高水平大学也将成为珠海提升源头创新的重要力量。“南海海洋大科学工程将筹建万吨级海洋科考船,天琴研究中心是珠海校区未来大的科研平台之一,从长远来看,这些基础研究都将为珠海相关产业技术及其产业链发展带来质的飞跃。”李淼说。

  焦点

  “天琴计划”会带来什么?

  备受关注的“天琴计划”迎来了新的建设。日前动工的“天琴计划”科研综合楼(一期)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实验室、报告厅、专职科研办公等。建成后,“天琴计划”即可进入研究实验阶段,研究成果将拓宽我国乃至全人类在宇宙空间引力波的认识。

  攀摘“皇冠上的明珠”

  “天琴计划”是中山大学发起、以空间引力波探测研究为主的国家级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计划中最重要的科学目标是以三颗卫星组成引力波天线,接收来自宇宙天体产生的时空波动。

  目前,中山大学正在组建研究小组开展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任务的预先研究,制定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的实施方案和路线图,提出“天琴”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并开展关键技术研究。

  “目前全世界所有的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都还处于设计论证阶段,进展缓慢,未来十年将是我国在空间引力波探测研究领域取得世界领先位置的关键时期。”中山大学天文空间科学研究院专家认为,抓紧这个关键时期,抢先在该领域内开展深入研究,将为中山大学、珠海市乃至中国在空间引力波探测研究领域取得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成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业内分析人士称,随着“天琴计划”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以及相关科研工作的进展,中山大学将成为国际引力波探测与空间精密测量领域的学术研究重镇之一,并推动后续一系列空间精密测量物理实验等科学研究。

  以珠海为基地辐射全国

  依托“天琴计划”,中山大学将在珠海发展卫星技术、激光技术、定轨技术、量子通信、大规模计算等学科及技术的研究,填补广东相关技术领域的空白,进而以珠海为基地,辐射全省乃至全国。

  中山大学天文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淼认为,除了为国家在空间精密测量领域培育人才,“天琴计划”也将为珠海的尖端科技研究添上浓厚的一笔。“预期项目建成以后,中山大学和珠海将成为我国空间引力实验和其他空间精密测量物理的最重要研究中心。”

  而在产业方面,“天琴计划”的研究成果可以辐射至珠海的相关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珠海科技创新进一步发展。“‘天琴计划’将带动精密测量、激光、自动控制等产业的发展,并对地质、水文、矿产、气候变化等地球科学领域产生重大影响。”李淼表示。

>>返回列表

上一篇:中国生态城市排名珠海市连续三年位列第一

下一篇:前三季度珠海经济保持较快增长